本文是对于Kyle Fruh教授等人“A fair shake for the fair-weather fan”一文的读后感,并未得到Fruh的许可。

我第一次听说"fair-weather fans"这一概念,是在Kyle Fruh教授的另一篇文章“Fair-Weather Fan”里(不过这应该算是个播客的文字稿)。“Fair-weather fan"从字面上来说可以翻译成“赢球迷”,来源于英语俗语"fair-weather friend”,意思是不能患难与共的朋友,或者说酒肉朋友。英语里还有"bandwagoner"一词,也用来形容赢球迷,但这两个词的含义不尽相同。“Bandwagoner"直译为“随大流的人”,指谁实力强、球迷多就支持谁的球迷,基本是一个贬义词。“Fair-weather fan"则不像"bandwagoner"一样会不停地改变支持的对象。他们往往会有固定的主队,只是不像死忠粉丝一样不离不弃,只在主队表现出色时才会去看比赛支持球队。

一般来说,赢球迷总是被某只球队或某一项运动的死忠(在原文中被分别称为partisan和purist)所鄙视。但是,Fruh认为这样的"fair-weather fan"相比于死忠并非一无是处。死忠对一支球队或一种运动无条件的忠诚很多时候在道义上是有问题的。他们往往会对于自己所喜爱的球队或运动的种种问题视而不见甚至辩解、洗白。例如,不少休斯顿太空人球迷就常常忽视球队在2017年的偷暗号丑闻,甚至理直气壮的攻击联盟里对此表示抗议的其他球队的球员、球迷以及举报太空人违规行径的球员(现运动家投手Mike Fiers)。这个例子来源于之前提到的Fruh的播客,但其实在中文网络世界里也有体现,例如微博@休斯敦太空人HoustonAstros及其评论区(这两天恰逢太空人2017年世界大赛之后第一次做客有观众的道奇球场,有兴趣的人可以在网上了解一下相关的新闻和言论)。相反,“fair-weather fan"往往可以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使球队或运动变得更好。例如,如果一支球队战绩不佳,那么球队的"fair-weather fan"就会减少,从而影响球队的收入,反过来促使球队管理层加大投入,提升成绩。这一逻辑的著名范例便是纽约尼克斯队。本世纪以来,在老板多兰的混乱管理下,尼克斯的战绩一直糟糕,最好成绩仅为季后赛第二轮。然而,地处纽约市中心的尼克斯队却并未因此遭受商业价值上的损失,麦迪逊广场花园的球票仍然十分抢手。既然球队仍然赚钱,老板便无改善球队状况(例如引入超级球星)的动力,所以尼克斯一直保持着不上不下、没有前途的状态,直到这个赛季锡伯杜出任主教练之后才看到一丝希望。相反,许多小市场球队为了留住当地的"fair-weather fans”,往往会有留住当家球星或是进行交易提升战绩的紧迫感。可以说,“fair-weather fan"的理性消费是促使球队或运动发展的重要动力。

除此以外,“fair-weather fan"还有其他的作用。众所周知,体育的意义与作用往往不限于比赛本身,例如世界大赛上国家队之间的较量具有很强的政治影响力。而体育比赛要能够展现出正面的政治作用,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是运动员或球队有足够的竞争力能够赢得比赛。Fruh等人对于"fair-weather fan"更准确的描述其实是因为体育之外的因素(extra-sport considerations)而关注体育的粉丝。在原文中,他们举了一个很著名的例子:1995年南非橄榄球世界杯。彼时刚刚结束种族隔离制度的南非急需提振民族凝聚力与自信心,南非总统曼德拉便将目光投向了将在本土世界杯出战的“跳羚”(the Springboks)橄榄球队。南非是英式橄榄球传统强国,不过当时他们并不具有夺冠的绝对实力。可在场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跳羚”队最后拿下了世界杯冠军,极大地促进了南非种族间的融合。应该说,“跳羚”队的政治宣传效果与球场上的胜利是分不开的。正是球队在世界杯上连克强敌,才能吸引全南非人民的关注。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因此关注橄榄球的南非球迷便是所谓"fair-weather fans”。正常来说,普通民众不会关注一支不赢球的球队,毕竟因为体育本身魅力而看比赛的体育迷在任何国家都是少数,大多数人观看国际比赛的出发点都是希望看到本国运动员获胜。无论“体育精神”多么高尚,赢球或是金牌才能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当然,体育的政治作用并不仅仅体现在国家层面,在地方层面类似的道理同样适用。例如,2013年的波士顿红袜队就在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发生后夺得世界大赛冠军,用胜利,而不仅仅是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或许更体现在红袜在爆炸案后的第一个主场比赛中,但是意义与作用显然不如夺冠重大)激励了波士顿人民。总之,体育的政治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fair-weather fans”。

“Fair-weather fan"这一概念,也可以拓展到最近正在进行的奥运会上。在奥运会上,各国媒体尤其是中国媒体,有着很强的“报喜不报忧”的倾向,以转播本国争夺奖牌甚至金牌的项目为主,对于竞争力不足的项目则常常忽视。这样的策略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毕竟奥运会的大多数项目平时根本没人关心,没有本国选手谁看啊),但是不能太过极端,否则就会把奥运会简化为国家间纯粹的奖牌竞争。在这样的媒体(和营销号)的引导下,很多“四年一度的体育迷”连"fair-weather fan"都算不上——“fair-weather fan"好歹是看比赛的,他们很可能连比赛项目和规则是什么都不知道,却也会参与所谓热门比赛(即本国选手冲击金牌或奖牌的比赛)的讨论,那么这届奥运会所产生的种种舆论怪象就很容易解释了。运动员争金夺银,为国争光,宣传爱国主义,当然是正确的。我之前也说过,只有赢球才能激发爱国热情。可是,如果大家过于强调夺得金牌带来的民族主义快感,那就会失去体育比赛本身的意义。这次奥运会所引发的全民狂欢由于网络、无时差、中国队发挥出色等多重因素作用,热度远超往届,但相对应的后果便是舆论被大量“唯金牌论”和民族主义的言论所充斥(我将其称为“金牌民族主义”)。“金牌民族主义”体现了民众朴素的爱国热情,属于人之常情,但媒体不应顺着这股潮流煽风点火,而应该多展现体育精神,更公平的报道各国运动员和各个项目的比赛,尽管这在当今“流量为王”的社会上真的很难做到。

再多说两句。在上届里约奥运会上,网上出现了很多“不以成绩论英雄”的声音,有不少运动员因为比赛成绩之外的原因走红。当时有人认为,中国不再奉行“唯金牌论”,已经走出了要靠奥运金牌扬国威的阶段。不过我一直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这只不过是因为里约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发挥不佳,想要转移话题而已。果不其然,今年东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发挥出色,大家又走回了老路,热门话题几乎又只与金牌有关了。可见"fair-weather"就是人之天性,中国人也从未摆脱金牌至上的思想。

P. S. 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来源于Fruh教授等人的论文,个人并不是完全认同。一般来说,“fair-weather fan"在体育迷中仍属于下等,仅比纯粹跟风看热闹的"bandwagoner"好些。这篇论文的一大用意就是告诉我们"fair-weather fan"相对于死忠体育迷来说也是有优点的,他们都是人们看体育比赛所产生的正常心态,无高下优劣之分。文中提到的体育的政治作用依靠"fair-weather fan"来体现这一事实,也并不属于其优点,只能说明"fair-weather fan"的广泛存在有政治价值。论文的另一大有趣之处在于,文中将体育迷主要分为球队迷和(一项)运动迷两种,而在国内最常见的分法可能是球队迷和球星迷。这是否体现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或者说这只体现了中美在体育生态上的差异?欢迎大家提出看法。